今年开年至今,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做一件事:抢占智驾的技术高地。当智驾功能从高端车型专属变成“全系标配”,大大加速了智驾技术向下沉市场的普及,国内的“全民智驾”车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当各车企准备在智驾领域,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出事了!
近日,安徽高速公路发生一起小米SU7车祸,导致车内三人全部遇难,并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目前,事故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该事故也为今年以来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奋力鼓吹的“全民智驾”敲响警钟。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大家除了对受害者感到惋惜以外,更加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非常警惕对于还在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过分的“谜之自信”,以及业界也要重新反思关于智能驾驶系统的宣传行为是否过于急进,而对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误导。
01
过度宣传和过度信任
一场血淋淋的事故,揭开了智能驾驶仍然存在的短板,也暴露了车企过度宣传造成消费者过度信赖智驾的问题。
事实上,类似的事故已经不止一次发生,涉及的车企也不止小米一家。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为何还会屡次发生辅助驾驶事故?大部分原因就是,当自动驾驶成为新能源汽车为数不多的卖点后,车企的宣传变得激进起来。
部分车企在宣传时有意无意地打擦边球,故意将“辅助驾驶”功能放大,只说好处不说缺点,极大地抬高了消费者的预期。这些有意无意的宣传,导致车主对于智能辅助驾驶车辆风险的忽视,让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信以为真,以为真的可以放开双手放心大胆的使用,结果可想而知,轻则车辆出事故重则车毁人亡。
安全驾驶高于一切,不能因为车辆具备智能驾驶的功能就放松警惕。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在初次使用智驾功能时还可以做到“全神贯注”,但使用多次之后,就会心存侥幸和越来越“放松”,在开车时过度依赖辅助驾驶,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近日举办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欧阳明高再一次强调,目前仍处于“全民智驾”而非“全民自动驾驶”时代。确保大模型“上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仍是当前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目前暂时不宜提出“全民自动驾驶”。
所以奉劝在“全民智驾”竞赛启动时,不管是谁,都应持以敬畏之心,言过其实的话少说,像“想撞都难”、“有路就能开”之类的宣传,应该尽量避免。此次事故再次给行业敲响警钟,不负责任的过度宣传,受到伤害的不仅是用户,也会反噬自己。
02
智驾领域最不需要“浮夸”
智驾系统的诸多问题为行业走向“全民智驾”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是小米这起事故,它对于行业的影响将会是贯穿全年的,甚至更进一步说,是不是会改变过去大多数人对于智能的认知与态度?是有可能的。
众所周知,小米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无疑会导致“全民智驾”的狂欢情绪进一步冷却。事实上,高阶驾驶辅助本不是“无敌”,希望通过这次事件,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一点。辅助驾驶是涉及到人命关天的事情,生命安全无小事。如果连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证,盲目加快技术进程显然是得不偿失。事关安全,切勿一步登天,想真正实现全民智驾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全民智驾这件事情上,我们也该踩一下刹车键了。不得不承认,智驾技术的步子迈太快了。虽然智驾功能有它的优势,但在现阶段它还不够成熟。我们不能把生命完全交给一个还不完善的系统。智驾不仅仅关乎驾乘者的安全,而且还关乎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事情。
回到消费者身上,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辅助驾驶功能?首先要明确,目前所有车企的智驾都只是半成品。无论宣称是L2、L2.9还是L4级,都无法做到时刻完美运行。辅助驾驶系统只是帮助我们判断路况,但我们仍需要时刻保持驾驶状态,随时准备接管驾驶,这才是目前打开智驾的正确方式。
不难发现,在大部分车企的宣传中,都存在过度宣传自动驾驶的问题,消费者不了解,容易被误导。无论是小米还是其他车企,都应该更好地向用户普及智驾相关功能的注意事项,更加主动地帮助用户强化安全意识。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些事故中吸取教训,正确对待智驾功能,让我们的出行更加安全。
本文来自沛晴汽车,作者:My车轱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qqc.com/auto/235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