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又“热搜”了,只不过这次的“热搜”,谁都不想看到。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的一声巨响,不仅撕碎了三个家庭的希望,也撞碎了智驾的“皇帝新衣”。当科技神话遭遇人性弱点,当辅助系统被误当“自动驾驶”,不仅是生命安全在为行业狂热买单,一个需要全社会反思的“真相”也浮出水面:智驾远未成熟,辅助不能撒手。
事故车辆行车记录仪显示,系统提前200米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预警,但驾驶员接管车辆时仅剩1.8秒反应时间。在116公里/小时的高速下,普通人从察觉危险到踩下刹车的反应时间至少需要0.75秒,剩余时间连完成一次紧急转向都捉襟见肘。更致命的是,碰撞后车门因电子锁失效无法打开,最终三名乘客被困于火海中。
“系统已尽责”的托词难掩技术漏洞。有业内专家指出,L2级辅助驾驶本质是“人机共驾”,但部分车企宣传时的不当话术,让用户模糊了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高配车型的激光雷达与更高算力芯片,夜间感知能力下降40%。家属控诉,低配车型电池安全技术同样“减配”,导致碰撞后迅速爆燃。
“买低配车却指望Max版的安全性能,就像用老式诺基亚却要求5G网速。”网友的讽刺直指行业痛点。当技术狂奔裹挟商业利益,安全底线正在被悄然突破。
事故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制度与人性弱点的共谋。涉事司机驾照被暂扣却仍能租车,共享平台审核漏洞成为“致命助攻”;事发路段施工警示不足,反光锥替代规范过渡带,道路设计缺陷成为“隐形杀手”。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智驾已经成为新的焦点。尤其是进入2025年以后,很多业内大佬都以“智驾”为卖点,大力推崇高阶智驾“全民共享”,一场关于“智驾平权”的较量,正愈演愈烈。
然而,这起悲剧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安全平权”谎言。部分车企为降低成本推广智驾,将激光雷达等关键传感器列为“选配”,但却仍开放高阶智驾功能;宣传中“0接管”“自动避障”等话术,让大多数用户误将L2级系统视为自动驾驶;电池安全、电子门锁等关键设计缺乏强制规范,事故后车门锁死、爆燃问题屡现。这种“安全分级”策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造成误导,更残酷的是,或许也无形中让用户成为技术迭代的“试验品”。
实际上,这次事故并非孤例。特斯拉8年前首起智驾事故、华为用户120公里时速撞泵车……历史总在重演,但智驾事故频发的背后,又何尝不是全社会对于“智驾”安全的忽视。
智电车讯认为,三个年轻生命的逝去,不应仅成为一则热搜,这样的血淋淋教训必须成为倒逼行业变革的动力。比如,有关部门和车企是否应该认真思考,推动安全配置“无差别化”,智驾车型标配基础传感器与紧急逃生装置,禁止安全性能与车型定价挂钩。其次,是否需要建立智驾“黑匣子”强制公开制度,明确事故责任认定标准,避免出现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数据黑箱难以服众;再者,对于用户来说,是否需要推行智驾系统“驾照制”,用户需取得智驾“驾照”,才能激活相应功能。
编后语
当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智驾远未成熟,辅助不能撒手。车企需放下营销“执念”,监管需填补空白,而每一位驾驶者,更应该对生命保持敬畏:因为道路没有“重启键”,生命亦无“更新版”。
智驾的未来必然光明,但科技需要谦卑,人们必须永远握紧手中的方向盘。
本文来自沛晴汽车,作者:智电车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qqc.com/auto/235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