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催促家属"拿出证据"的评论 真的是这个时代该有的声音吗?

3月29日那个夜晚,铜陵枞阳高速上的一声巨响,带走了三位年轻女孩的生命。这本该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却在舆论场演变成了一场令人心寒的”狂欢”。在遇难者家属的微博评论区,”活该””作死”等字眼刺目地排列着;平日里雷厉风行的监管部门保持着诡异的沉默;整个汽车行业噤若寒蝉,仿佛这场事故从未发生。这种集体性的道德失语,折射出技术狂热时代下人性的异化。事故发生后,最令人震惊的不是97km/h的碰撞速度,而是

3月29日那个夜晚,铜陵枞阳高速上的一声巨响,带走了三位年轻女孩的生命。这本该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却在舆论场演变成了一场令人心寒的”狂欢”。在遇难者家属的微博评论区,”活该””作死”等字眼刺目地排列着;平日里雷厉风行的监管部门保持着诡异的沉默;整个汽车行业噤若寒蝉,仿佛这场事故从未发生。这种集体性的道德失语,折射出技术狂热时代下人性的异化。

那些催促家属"拿出证据"的评论 真的是这个时代该有的声音吗?

事故发生后,最令人震惊的不是97km/h的碰撞速度,而是舆论场对生命的极端冷漠。在部分网友眼中,三位备考编制的女大学生不再是鲜活的生命,而成了论证”小米技术不成熟”或”驾驶员操作不当”的数据样本。这种将悲剧简化为责任归属讨论的思维,本质上是用技术理性消解了人性中最基本的共情能力。日本社会学家大泽真幸曾警告:”当技术崇拜成为时代信仰,人类就会丧失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在事故车燃烧的视频下,那些催促家属”拿出证据”的评论,恰是这种技术异化的鲜活注脚。

那些催促家属"拿出证据"的评论 真的是这个时代该有的声音吗?

更值得玩味的是监管部门的集体失声。对比特斯拉事故时铺天盖地的行政约谈、技术审查,这次事故中交通、质检等部门的沉默形成鲜明反差。某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新势力车企往往享有’创新宽容期’,这是行业潜规则。”这种选择性执法暴露出监管体系的内在矛盾:既要鼓励技术创新,又要保障公共安全。当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标准制定时,监管的滞后就会形成危险的真空地带。德国技术伦理学家阿尔明·格伦瓦尔德指出:”任何技术红利的背后,都站着未被计算的潜在受害者。”

那些催促家属"拿出证据"的评论 真的是这个时代该有的声音吗?

那些催促家属"拿出证据"的评论 真的是这个时代该有的声音吗?

汽车行业的集体沉默更是另一种悲哀。某自主品牌技术总监私下表示:”谁都不想引火烧身,毕竟各家智驾系统都有类似隐患。”这种”默契”折射出产业发展的畸形逻辑——在市场份额争夺战中,安全议题常常让位于营销话术。值得注意的是,事故中NOA系统在检测到障碍物后的降速过程(116km/h降至97km/h),恰恰反映了当前L2级辅助驾驶的普遍局限:系统既不足以完全规避风险,又给驾驶者制造了错误的安全感。英国汽车安全专家大卫·沃德曾警告:”半自动驾驶是最危险的技术过渡形态。”

雷军”不回避”的承诺只是第一步。真正需要建立的是三重保障机制:其一,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智驾系统碰撞后的紧急处置标准,特别是电池包抗撞性能的强制规范;其二,行业需建立智驾事故共享数据库,打破信息黑箱;其三,媒体和公众应该回归最基本的生命伦理——在真相查明前,至少保持对逝者的尊重。正如哲学家汉斯·约纳斯所言:”技术文明的成熟标志,不是我们能创造什么,而是我们愿意为什么按下暂停键。”

那些催促家属"拿出证据"的评论 真的是这个时代该有的声音吗?

在三位女孩的痛心事件上,没有人会关心那辆车的百公里加速是2.78秒还是3秒还是4秒。这个悲剧提醒我们:当车企热衷于宣传”重新定义出行”时,整个社会更需要重新定义技术进步的价值坐标。毕竟,任何炫酷的技术参数,都不该以消解对生命的敬畏为代价。在调查结果公布前,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对逝者保持沉默的尊重,这或许是这个技术狂欢时代最后的体面。

本文来自沛晴汽车,作者:車言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qqc.com/auto/235516.htm

(0)
上一篇 2025-04-07 01:35
下一篇 2025-04-07 03: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