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国有汽车企业几乎每况愈下,一汽、东风等央企的头部地位基本丧失,上汽、广汽、北汽等地方车企优势难再……
中外合资公司几近溃不成军,或迅速解体,一走了之;或战略收缩,及时止损;或勉强维持,度日如年……
造车“新势力”退出导致一地鸡毛,造车时一哄而起,好话说尽;遇阻后,说撤就撤,毫无责任感……
2024年年初,在回顾2023年汽车产业运行时,笔者以《产销3000万辆之后,三大隐忧仍困扰中国汽车产业》为题,从整个行业的巨大产能放空,新能源汽车市场无序竞争,以及“世界第一”出口根基不稳等三个方面,预警汽车行业和相关产业及管理部门。
一年过后,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汽车产销量远超3000万辆,“三大隐忧”也愈演愈烈,大型国有车企几乎每况愈下,中外合资公司几近溃不成军,造车“新势力”退出一地鸡毛”。显然,这三个现象值得高度警惕。此次,本文提出以上“三个警惕”,愿为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而“吹哨”。
首先,大型国有汽车企业几乎每况愈下,集中表现在汽车产销量变化上,一汽、东风等央企的头部地位已然丧失,上汽、广汽、北汽等地方车企优势难再,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过去几年,国内汽车产业竞争充分,特别是在鼓励新能源车发展等相关政策措施影响下,几家头部民营企业快速崛起,部分造车“新势力”企业乘势而上,随之而来的是国有汽车集团的节节败退,前景堪忧。
作为央企,一汽、东风,从之前保持几十年的“三强”,到2024年分别排名第4、第7。其实,曾经“千年老二”的东风集团,早在2020年就被挤出前三名,到2023年勉强保住第6位。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作为汽车央企“唯一的倔强”——一汽也被BYD、上汽和吉利控股挤下金、银、铜牌的“领奖台”。
同样,位居汽车行业第一近20年,高峰时汽车产销量超过700万辆,将2025年战略目标定为“跻身全球前5”的上汽集团,2024年也被“掀下马”来,从2020年的553.41万辆,下降到2024年的401.30万辆。
其次,中外合资公司几近溃不成军,呈现三个方面的走向,或迅速解体,一走了之;或战略收缩,及时止损;或勉强维持,度日如年……在并不乐观的氛围下,外资车企开始遁走他乡。
2024年,在迎来公司成立40周年之际,上汽大众的双方股东再次为其续约。比较之下,合同截止已迫在眉睫的上汽通用,至今没有续约的“动静”。笔者曾写《签约大众 王晓秋“舞剑”,意在通用?》,引发对通用汽车在华走向的广泛关注……
现在看来,较早来华合资合作的JEEP、铃木、三菱、菲亚特,以及雷诺、DS等在中国市场已成“过去时”;即使还在“进行时”,如一度能够呼风唤雨的现代、福特、起亚、PSA、马自达、斯柯达(品牌)等大多岌岌可危,而本田、日产、通用等曾经的强势在华合资企业日渐窘迫;还能表现出些许“坚强”的大众、丰田,市场份额也急剧下降,不知还有多长的“未来时”。在豪华车市场上,BBA的市场份额随着燃油车市场规模的迅速缩小而呈下降趋势。
最后,造车“新势力”退出导致一地鸡毛,不少“新势力”已经或正在经历始乱终弃的过程:造车时一哄而起,好话说尽;遇阻后,说撤就撤,毫无责任感,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临近2024年年底,两大行业巨头——百度和吉利合作打造的极越汽车居然“原地解散”。随即,极越CEO夏一平被众多员工围堵,提出4点诉求……当然,员工利益必须妥善解决,但与此同时,作为极越车主的利益如何保障?幸好,不久,两大股东发表紧急声明,“将积极协助集度管理层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2024年,从年初的高合汽车,到年底的极越,还有被观察出现异动的哪吒汽车,多少个“新势力”曲散人终。人们不禁要问:威马的客户需求解决了吗?高合的“善后”怎么样了?极度的后续又将如何?造车“新势力”结束的并非只是几部车子,最多几十万辆车子,由此引发的安全、环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只有消费者自认倒霉?部门监管、行业监督、企业自律……统统失灵了吗?
写在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一汽、东风、长安和上汽、广汽、北汽等国有大型汽车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还在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纳税、就业、参与国际竞争等等;而合资企业也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曾助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其他经验……因此,他们的生存、发展不容小视。当然,对于一些造车“新势力”,应该创造更好的退出机制,将其退出对消费者、对市场、对社会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唯有顾及到以上方方面面,汽车产业才能够健康、有序、长远地发展。(车讯网 张宇星发自北京)
本文来自沛晴汽车,作者:宇星语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qqc.com/auto/210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