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可能带来一定的品牌曝光,但赛力斯品牌改名后的崛起离不开华为的支持和产品实力。
盲目效仿,恐怕会落得东施效颦、徒增尴尬的下场。
2月14日,北汽蓝谷官方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将中文名称由“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北汽极狐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BAIC BluePark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变更为“BAIC ARCFOX New Energy Vehicle Co.,Ltd.”。
针对变更公司名称的原因,北汽蓝谷在公告中表示,当前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此次更名是公司聚焦新能源汽车核心业务、提升品牌市场认知度的重要举措。
通过重塑企业形象,公司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方向,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体验。此次更名旨在推动公司实现可持续、稳健、高效的发展目标,进而最大化提升品牌价值。
也是,官方总是表达得冠冕堂皇的,简单理解就是极狐销量好一点,蓝谷销量差一点,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保有量也小,因此做出改名此举。
亏损69亿、销量未达预期,更名能翻盘?
北汽蓝谷是北汽新能源的母公司,北汽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是北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2018年9月,北汽新能源通过资产重组借壳SST前锋上市,成为A股“新能源整车第一股”,SST前锋随后更名为北汽蓝谷,名称源自北汽新能源总部“蓝谷”。
2024年北汽蓝谷的年度财报上来看,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5亿至-69.5亿元,扣非净利润为-73.5亿至-69亿元。
对于业绩亏损原因,北汽蓝谷解释,亏损主因包括: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压缩利润;公司加大研发和产品升级投入;产品多元化导致销量增长但规模效应未充分显现,成本压力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至2023年,北汽蓝谷已连续四年亏损,净亏损分别为64.82亿元、52.44亿元、54.65亿元和54.00亿元。
而极狐这边,则是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于2019年联合推出的电动汽车品牌。2020-2021年,其年销量仅数千辆;2022年销量增至11895辆,但仍落后于头部新能源品牌。2023年起,极狐销量显著增长,全年销售30016辆,同比增138%。2024年销量达8.1万辆,同比增170%,其中8月起月销量连续破万,12月达1.2万辆。
据悉,极狐在产品战略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原定计划,转而同时推出两款纯电动车型,并加大了对增程式车型的投入力度。
享界是北汽蓝谷与华为智选合作推出的车型。2023年8月,享界首款车型享界S9上市,定位高端豪华轿车,对标宝马5系、奥迪A6、奔驰E级等车型,不过,但市场表现未达预期。
某平台显示,从9月上市到1月份,享界S9月销量分别为2163辆、1982辆、1058辆、1192辆、643辆,整体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据悉,享界S9增程版正在开发中,预计今年上半年上市,键盘侠们也先收收火力,增程系列出来再一起“开火”也不迟。
也是,汽车内卷的激烈程度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能否盈利以后再说,现在如何能先待在这个牌局,各大车企也是想破了头皮。目前蓝谷缺乏知名度,享界虽然销量未达预期,但依靠华为的品牌效应和即将问世的增程系列还是能多再观望一下的。
相比蓝谷、享界,极狐对于北汽来说还是比较能拿得出手的,因此改名事件也是有点照搬赛力斯改名的意味。
2022年,小康股份选择将旗下品牌名作为企业名,“赛力斯”是小康股份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名称,后面为重塑企业形象而更名为“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接着就是随着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打造的问界车型获得市场关注,“赛力斯”这一名称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小康股份新能源汽车板块的代名词。
但赛力斯的成功主要还是归结于华为的密切合作,以及产品力的强大,回归主题,北汽蓝谷似乎没什么拿得出手、让消费者买单的硬实力。
所以,搞不好弄出一出“东施效颦”的惨剧可就不好了。
电动EV:
北汽蓝谷的更名之举,表面上是希望通过“极狐”这一品牌提升市场认知度,但能否真正扭转亏损局面仍存疑问。赛力斯的成功离不开华为的深度合作和强大的产品力,而北汽蓝谷目前缺乏类似的硬实力支撑。
尽管极狐销量增长显著,但整体业绩仍受困于行业竞争加剧和成本压力。更名或许能带来短期关注,但若无法在产品力和品牌价值上实现突破,恐怕难以复制赛力斯的成功路径。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内卷加剧的背景下,连年亏损的北汽蓝谷的未来仍充满挑战,更名能否成为其翻盘的起点,还需时间检验。
本文来自沛晴汽车,作者:电动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qqc.com/auto/224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