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中有哪些工作依然需要人类员工进行?
分拣、搬运和质检是一些企业员工认为很难被机器替代的工作,尤其是质检品控;可是这些工作已经能被工业人形机器人替代。
比如由深圳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Walker S1在2024年10月已经进入比亚迪汽车工厂,其能够配合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Walker S Lite则已进入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训。且该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中已经验证DeepSeek技术的有效性,几个大热点有效融合到一起了。
企业会喜欢工业人形机器人吗?
“乐天派”的网友总认为企业更愿意使用人类员工,因其更富有创造力;然而在真正的工厂第一线的生产岗位上是不需要员工有创造力的;员工需要的是执行力,是吃苦耐劳,最好是只干活还不想领薪水的员工——当然这只是玩笑,不会有这种人类员工存在。但是工业人形机器人就是这样。
笔者认为企业一定会更喜欢工业人形机器人。
原因正在于企业最为重视的人力成本。
不要小看第一生产线的员工,只要员工能吃苦耐劳;在基础工时以外愿意增加工时;比如保证一天的工时在12小时左右,那么一个月的薪资总是能够达到7000~10000元不等的。并且员工还需要年终奖,一年领到手的薪资可能是13~15个月的标准;其次还有“五险一金”的保障,这都是企业的成本。
假设某汽车工厂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很好,平均月薪可以达到1万元;年总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的话,作为企业则一定会偏爱工业人形机器人。
以Walker S系列人形机器人为参考,有资料显示其售价约7万美元(不特指具体型号)。就算一台工业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是这个标准,其售价折算为人民币则约为50.75万元;按照整数来计算吧,就算购入的成本是50万元,初期投入的费用则只相当于一位一线员工3.33年的薪资成本。
而这种工业人形机器人的使用寿命总会在10年左右,算一算在剩下的六年多的时间里,这样一部机器能为企业省下多少成本吧。
人类员工是要有一些“危机感”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等同于对人类员工需求的不断降低。未来的工业和农副业对于人工的需要会越来越低。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种变化无疑是一种进步,可是技术进步与发展的规律是否与社会发展规律契合依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笔者的小说里对这两种技术的普及应用展开过解读和联想,整体不够积极,但相信应当更符合企业的天性。
企业投入研发所获得的技术成果一定是服务于企业。
上述两种技术是好技术还是坏技术完全取决于研发它的角色。
既然是企业来进行研发则必定利好企业。
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拭目以待,人形机器人究竟是人类的伙伴还是机械公敌就走着瞧吧。
本文来自沛晴汽车,作者:天和Aut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qqc.com/auto/223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