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总是很会玩“花活。”
有些车取消了物理后视镜改为车内屏幕显示的电子后视镜,有些车取消了转向灯拨杆改为按键控制;还有一些车采用虚拟换挡按键,车辆连制造成本最低的“怀挡”换挡杆都不再使用。只是这些看似炫酷的设计却往往难以获得普遍好评。
原因是什么呢?
有些汽车爱好者有着极客的心,总想着去反驳这些看似传统的观点;然而在尝试过采用类似设计的车辆之后也是无法适应。究其原因不过是两个字:习惯。
让一位拥有一定驾驶经验的司机去尝试新技术汽车产品往往都会难以适应,对于驾龄较长的司机而言可能会完全无法适应。因为长时间用车形成的驾驶习惯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其中还包括潜意识层面的肌肉记忆;于是看到对应的场景就会去按照形成的“驾驶程序”去执行操作,这些操作都是不用思考的。反之,当肌肉记忆和潜意识的操作全都不对的时候,这样的汽车用起来则会非常别扭,也会影响情绪和驾驶专注度;当然理论上也是可以重新去适应并形成新的驾驶习惯的,可是在选项依然非常丰富的前提下,相信不会有太多司机愿意去改变长久形成的习惯。
同时有一些设计不仅是在改变用车习惯,同时也会在适应过程中影响行车安全。
比如按键控制的转向灯。
单独设计的拨杆可以在转向之前和转向过程中轻松的触碰与拨动,在路况比较复杂的路段更容易控制;而采用按键控制的转向灯则会麻烦一些,比如转向过程中的左右转向灯控制按键会反过来,或者处于一上一下的位置,想要控制按键就要脱手。这样的设计且不论是否方便,安全性也是值得商榷的。
所以这些设计的评价才会比较差,想要改变一个人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本就不是聪明的做法;除非新的习惯可以让操作更加便捷,就像是自动挡替代手动挡汽车一样。反之,让操作变得更麻烦则必定会被淘汰。
配置“简化+自动化”的时间节点还没有到。
类似的配置在目前看来确实有些不合理或不理想,但是未来还是有可能普及应用的;只不过一定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智能驾驶的普及应用——届时不需要手动驾驶汽车,相关的硬件配置也就不需要单独设定。
哪怕是初级的自动驾驶也可以实现部分配置的简化。
比如不采用“转向灯拨杆换挡”而是“转向自动闪灯”则更容易被接受,可是这样的设计又会增加成本。
同时真正的完全自动驾驶的普及时间节点应当是遥遥无期的。
所以现在的汽车设计理念应当保守一些,基础的驾驶习惯相关配置是不应该改动的。至于目前的相关改动或创新设计看起来更像是在节约成本,不论是拨杆变按键还是按键变虚拟,每一个变化都能为车企省下一笔开支。
然而相较于丢失的潜在用户而言,实际还是得不偿失的。
本文来自沛晴汽车,作者:天和Aut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qqc.com/auto/221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