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集体跟风,DeepSeek上车就算成功了?

文/王俣祺导语:正月十五都过了,接入DeepSeek的车企数量还在增加,一个个都号称推动智能化“弯道超车”,把DeepSeek当营销热点追,AI赋能的到底是车机还是流量?车企扎堆种草的“香饽饽”今年春节的时候,DeepSeek可以说是一夜爆红,短短几天内就有近20家车企和品牌宣布接入,其中不乏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传统巨头,还有岚图、智己、极氪这些新势力,甚至连斑马智行、亿咖通这样的车机服务商,都

文/王俣祺

车企集体跟风,DeepSeek上车就算成功了?

导语:正月十五都过了,接入DeepSeek的车企数量还在增加,一个个都号称推动智能化“弯道超车”,把DeepSeek当营销热点追,AI赋能的到底是车机还是流量?

车企扎堆种草的“香饽饽”

今年春节的时候,DeepSeek可以说是一夜爆红,短短几天内就有近20家车企和品牌宣布接入,其中不乏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传统巨头,还有岚图、智己、极氪这些新势力,甚至连斑马智行、亿咖通这样的车机服务商,都开始疯狂跟风。

车企集体跟风,DeepSeek上车就算成功了?

一时间汽车圈被这股“AI风”刮得晕头转向,DeepSeek似乎成了车企追求智能化的“万能钥匙”,纷纷抓紧上车,生怕落后一步。那架势,就像不接入DeepSeek,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智能汽车的。

但在这热闹的背后,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实质性的技术突破呢?我看未必。有行业分析师就指出,DeepSeek在汽车领域的广泛接入,短期内会形成一种技术繁荣的景象,众多车企纷纷跟进,能快速提升整个行业在智能化领域的关注度。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一窝蜂的接入方式,如果没有后续深度的自研与创新,可能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所以我们不难怀疑,不少车企只是简单地把接入DeepSeek当成一个营销噱头,也没给出太多的实质性方案。真正能把DeepSeek的潜力挖掘出来,实现智能化质的飞跃的车企,少之又少。这种盲目跟风的“假努力”,不过是在制造一种技术进步的假象。

DeepSeek到底有啥用?

当然事情得从两面看,咱们也得客观地认识一下DeepSeek。总的来说,DeepSeek可以理解是一款具有强大推理能力的开源大模型,而且采用了轻量化架构,这也就是为什么对汽车行业来说,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

车企集体跟风,DeepSeek上车就算成功了?

新华财经研报指出,传统观点认为,AI性能提升依赖参数和算力的增加,而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证明,高效架构与训练策略同样能实现高性能,其技术优化引全球瞩目。DeepSeek的破局之道在于“四两拨千斤”,其研发团队通过把数据进行总结和分类,经过选择性投喂与处理之后,输送给大模型,提高了训练效率。

单从训练效率这一方面来看,相比海外的GPT,DeepSeek显存占用仅为传统模型的5% – 13%,推理成本只有GPT – 4 Turbo的1/70,这大大降低了车企的研发投入。过去,车企自研大模型,需要高算力和智算中心这个铁门槛,现在有了DeepSeek,车企能以极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人工智能体验,这绝对是个巨大的诱惑。

跟风也逃不过两极分化

如今,智能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各大车企也都深知这一点,所以纷纷加大了在AI领域的投入。从智能座舱到智能驾驶,A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就像何小鹏在春节后的开工信中所说,“下一个十年,AI会驱动汽车产生巨大变革,也会驱动全球范围内硬件软件产生巨变”。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DeepSeek的出现,看似给车企们提供了一条快速提升智能化水平的捷径。

当我们将“DeepSeek能对汽车做到什么实质优化”这一问题抛给DeepSeek后,它的回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DeepSeek可以通过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多轮对话能力,使交互更加自然流畅。同时,基于用户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智能推荐和场景化提醒。DeepSeek还支持多模态交互,融合语音、手势和视觉操作,并结合AR/VR技术优化导航和信息显示。

车企集体跟风,DeepSeek上车就算成功了?

然而我们通过各家车企发布的相关成果也验证了这一答案。吉利的星睿大模型在与DeepSeek-R1融合后,能根据车主最新的驾驶路线,回答车主关于路过湖泊的问题;广汽的ADiGO SENSE与DeepSeek-R1融合后,让汽车从“响应指令的工具”进化成了“预见需求的伙伴”;上汽的斑马智行接入DeepSeek后,能精准把握用户的模糊意图,提供合适的服务组合。

这些案例都表明,DeepSeek在提升车机交互体验上,确实有一定的实力。但目前大多数车企接入DeepSeek,主要还是停留在了优化语音助手和提升交互能力方面,这几乎成了DeepSeek在汽车上的“标准操作”。但仅仅优化语音助手,就能让汽车变得更智能吗?

其实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用户对于车机交互以及语音助手方面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对国内外一线品牌来讲,成熟的交互技术早已成为“基操”,只有日益没落的传统车企才存在车机交互生硬以及误判等远古问题,DeepSeek的接入也仅仅是它们放慢被淘汰的途径。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多用户在体验了接入DeepSeek的车型后,表示并没有感觉到太大的使用变化。

那么,DeepSeek对汽车行业的促进就仅此而已了吗?当然不是。DeepSeek在回答中继续表示,“DeepSeek能实时分析车辆行驶数据,提供智能驾驶建议和预测性维护”,也就是对智驾方面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这也十分符合目前业内对DeepSeek的期待。

车企集体跟风,DeepSeek上车就算成功了?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智驾是AI技术最具前景且能快速落地的应用场景之一。DeepSeek实现了成本和技术上的双突破,不仅为智驾领域带来了技术层面的直接借鉴,更在发展思路等方面提供启示,有望催化智驾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加速中高阶智能驾驶的渗透。

东莞证券研报也显示,DeepSeek大模型凭借其开源及较低算力需求等特点,受到各大车企追捧,将推动智驾模型加速迭代升级,提高智驾能力的上限与精度。

但何小鹏也曾在接受周鸿祎直播连线时表示,虽然有多家车企表明已与DeepSeek大模型深度融合,但很多只是通过Web调用一下接口,这种方式对最终的driver没有那么大价值,真的要做到用户体感非常优秀才行。

车企集体跟风,DeepSeek上车就算成功了?

总的来看,虽然DeepSeek在车机交互上有一定的提升,但这只是汽车智能化的一个小方面,智能驾驶才是汽车智能化的核心。而在这方面,还有包括核心智驾算法和传感器技术等诸多技术壁垒,DeepSeek并不能提供直接的帮助,作用还十分有限。

再来看看那些没有接入DeepSeek的车企,蔚小理、华为、小米等,它们并没有盲目跟风,背后的原因更多都是源自对自身的信任和骄傲。其中,理想提出了“空间机器人”概念,准备依靠自研AI体系来支撑差异化体验,毕竟李想已经着手转型AI产业了。

而华为鸿蒙智行和小米的澎湃OS本身都依托于手机生态,强调跨用户端的协同优势,更加注重AI技术与硬件方面的深度绑定。这些车企都有着自己对汽车智能化的理解和布局,它们更注重技术的全面发展和用户体验的整体提升,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个大模型。

写在最后

对车企来说,接入DeepSeek更多的是带来成本上的优化,而不是技术强度上的实质性进步。它并不能帮助车企突破更大的技术壁垒,毕竟AI前沿技术一直都摆在那儿,不是接入一个DeepSeek就能轻易攻克的。在这场智能化的竞争中,跟风接入DeepSeek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实力还得靠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对于消费者而言,也不要被车企的宣传噱头所迷惑,毕竟一辆好车,不仅仅是车机系统能陪你聊聊天,更重要的是能给你带来舒适的出行体验。

本文来自沛晴汽车,作者:元汽智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qqc.com/auto/219003.htm

(0)
上一篇 2025-02-14 19:35
下一篇 2025-02-14 19:35

相关推荐